查看原文
其他

前沿研究丨如何解读机器知识

Engineering 中国工程院院刊 2022-12-06

本文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3期

作者:李发伸,李廉,殷建平,张勇,周庆国,况琨

来源:How to Interpret Machine Knowledge[J].Engineering,2020,6(3):218-220.


导 语

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由自然世界、人类世界、信息世界、智能体世界组成的四元社会,智能体已经成为世界的一种客观存在。智能体能够做出预测、进行判断、表达情感,甚至可以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智能体是一个具有知识结构和功能的知识系统,即机器知识。


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发的《如何解读机器知识》一文,就如何解读隐藏在智能体中的机器知识进行了讨论。文章所指的智能体是基于硅工艺技术和图灵算法的人工智能机器,如各种学习模型、计算模型、仿真模型等,不包括利用生物或遗传技术构建的智能体。文章分析了如何获取机器知识,特别是获取机器知识中的因果知识,而后者是解读机器知识的过程。通过对物理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些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解读机器知识的一些原则和模式,同时对一些具体方法,如解读过程自动化和局部线性化进行了讨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j3154oquhez  

视频介绍丨如何解读机器知识

(视频来源:况琨)



智能体已经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客观存在,由于智能体能够做出预测、进行判断、表达情感,甚至可以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智能体是一个知识系统,具有知识结构和功能,称之为机器知识


什么是知识,要做出一个令人普遍接受的定义还有待继续深入的研究,这里我们先借用一般的说法,即知识是现象变化的规律。智能体能够通过变换,从输入得到输出,或者根据前一个输出调整下一个输出。这种输入和输出,以及输出和输出之间的变化规律就是现象的变化规律,因此属于知识,这种知识称为初级知识。将所有这些现象的变化列成一个表格,就是一种知识的表达(穷举表达)。但是人们所需要的知识往往不是这种初级形式,而是经过更高层次抽象的知识,即反映现象变化的一般而普遍规律的知识,这种知识称为高级知识,高级知识根据抽象的程度也可以继续分层。这类似于第谷和开普勒的工作,第谷通过详尽的观察,罗列了大量行星运行的轨迹数据,这只是反映了现象(行星运行)的一种关联。只有在开普勒成功地总结出三大规律,揭示了其中的因果关系,才真正成为高级知识,而牛顿定律则是更高层次的表达。关联关系和因果关系都属于知识,但却处于不同的层次。就人类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言,通过观察可以获取现象之间的关联关系,这是最基本的科学活动,而要获取因果关系,则需要对观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由于人类总是喜欢且执着地追求现象变化后面的“为什么”,因此因果关系在人类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自然世界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智能体,里面每时每刻都发生着现象的转换。人类在认知自然世界这些变化及其规律时,采取了因果关系的描述形式,希望对现象变换背后的规律给出清晰而准确的表达,主要采取规则表达式和数学表达式,从而使得人们不仅可以描述已经发生的现象,更可以预测可能发生的现象,后者尤为重要。由于自然世界的实际运行规律无法直接获取,人类只能通过现象观察来“猜测”内部蕴含的规律,即使积累了大量的现象数据,从中归纳出相应的规律,做到完全的准确即便可能也是相当困难的。因此人们在解读自然世界时使用了两条原则(或者叫信仰)


1. 最简描述原则(即奥卡姆剃刀):没有什么比既真实又足以解释其现象者更能说明自然事物的原因;


2. 功能相似原则:对于相同的自然现象,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找到相同的原因。


对于物理学来说,一些具有基础意义的定律和原理,不仅是对于自然世界现象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因果刻画,也遵循了上述的两条基本原理,从而才形成了当前人们对于自然世界基本规律的认知,以及由此构建的人类自然科学大厦。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虽然我们可以知道智能体的结构,但无法预测智能体的行为,正像我们不能根据人脑的神经连接结构来判断它会做怎样的思考。我们能观察的只是其输入和输出的关系,这些观察的结果就是数据。对于任何一个智能体,只要有了充分多的观察,获取大量的观察数据,理论上都可以通过建立模型,通过归纳计算获取其中的因果关系,无需考虑智能体内部的结构和运行模式,也就是说,只要与智能体的外部表现(功能)达到了高度吻合,就可以认为该因果关系成立,这就是“功能相似原则”。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宇宙就像一台巨大的时钟,我们只能从它的外部运行来猜测内部的结构,持续不断地、精度逐步改善的观察使得这种猜测越来越符合运行现象,但是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宇宙时钟内部的实际结构。尽管如此,物理学仍然推动了人类的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


对于复杂的智能体,根据普适的数学原理,它的局部行为应该类似于一个线性系统,因此根据功能相似性,可以考虑在局部范围内采用线性模型(例如线性回归)来替代原来的智能体,线性模型对于因果关系有很好的透明性,对其回归系数经过适当的处理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因果关系。同时通过残差项的分析,还可以确定这种近似处理的精度,以及其它因素对于主要变量的敏感性影响。


另一个直接的方法是用较为透明的模型T来学习隐晦的模型V,通过输入数据x得到被V标注的数据(x,V(x)),V(x)表示V关于x的输出。再使用这些数据对T进行再学习,如果TV有基本相同的行为,根据功能相似性原则,可以认为TV有相同的因果知识。这一方法在分析智能体内部缺陷以及黑箱攻击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人造智能体的出现,为人类发现新知识开拓了更多的途径。人类通过解读智能体的知识,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发展。目前对于智能体的解读研究还有待深入,随着理论和方法的继续完善,人类与智能体的关系也会达到高度的和谐,相互之间实现更好的交流与沟通,这在人类演化史上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


图1  解读机器知识


改编丨况琨


注:本文内容呈现形式略有调整,若需可查看原文。


改编原文:

Fashen Li, Lian Li, Jianping Yin, Yong Zhang, Qingguo Zhou, Kun Kuang.How to Interpret Machine Knowledge[J].Engineering,2020,6(3):218-220.


  需阅读全文请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  “人工智能”专题更多相关文章,请点击标题链接或扫描二维码查看




人工智能——使能技术、赋能社会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abling Technology to Empower Society

吕跃广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AI的多重知识表达

Multiple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潘云鹤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如何解读机器知识

How to Interpret Machine Knowledge

李发伸,李廉,殷建平,张勇,周庆国,况琨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通用智能本体

The General-Purpose Intelligent Agent

卢策吾,王世全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人工智能的下一步突破——多学科交叉内禀

The Next Breakthrough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AI

庄越挺,蔡铭,李学龙,罗先刚,杨强,吴飞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从脑科学到人工智能

From Brain Science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范静涛,方璐,吴嘉敏,郭雨晨,戴琼海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因果推理

Causal Inference

况琨,李廉,耿直,徐雷,张坤,廖备水,黄华新,丁鹏,苗旺,蒋智超

扫描二维码,阅原阅文


深度神经网络加速器体系结构概述

A Survey of Accelerator Architectures for Deep Neural Networks

陈怡然,谢源,宋凌皓,陈凡,唐天琪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神经自然语言处理最新进展——模型、训练和推理

Progress in Neural NLP: Modeling, Learning, and Reasoning

周明,段楠,刘树杰,沈向洋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医疗保健中的人工智能——综述与预测性案例研究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Healthcare: Review and Prediction Case Studies

荣国光,Arnaldo Mendez,Elie Bou Assi,赵博,Mohamad Sawan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中国的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和治理技术发展

Ethical Principles and Governan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AI in China

吴文峻,黄铁军,龚克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暗”,不止于“深”——迈向认知智能与类人常识的范式转换

The Next Breakthrough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AI

朱毅鑫,高涛,范丽凤,黄思远,Mark Edmonds,刘航欣,高枫,张驰,Siyuan Qi,吴英年,Joshua B. Tenenbaum,朱松纯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深度学习中的对抗性攻击和防御

Adversarial Attacks and Defenses in Deep Learning

任奎,Tianhang Zheng,秦湛,Xue Liu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深度学习的几何学解释

A Geometric Understanding of Deep Learning

雷娜,安东生,郭洋,苏科华,刘世霞,罗钟铉,丘成桐,顾险峰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


点击图片阅读丨人工智能专题


中国工程院院刊

工程造福人类

科技开创未来

微信公众号ID :CAE-Engineering


注:论文反映的是研究成果进展,不代表《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的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